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培养 > 正文

中巴职业教育校长研讨会总结

【来源: 审核: 复核: | 发布日期:2018-11-22 】

2018年11月14日至17日,根据学院安排,我参加了由慕尼黑孔子学院、德国赛德尔基金会主办的“面向未来”中巴职业教育校长研讨会,会议中方代表共19人,来自全国18个职业学校和企业。会议的研讨主题是总结中德职业教育领域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背景下的“学校数字化建设与国际化建设”成果,探讨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领域办学与合作的核心价值。同时,依托慕尼黑孔子学院建立的中巴职业教育校长对话平台,进一步拓展双方学校的双向合作空间与成果。

具体日程如下:

11月14日,抵达德国慕尼黑机场,入住当地酒店。

11月15日上午,参观德国职业学校BS-Bad Aibling(Staatl. Berufsschule Bad Aibling)。在该校副校长Jurgen Ersing先生的接待下,参观了校园、机电技术教学场地、泥瓦工教学场地。Jurgen Ersing先生介绍了该校的德国的双元制和该校的办学情况,并与德方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座谈。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互动,双方介绍各自学校的办学情况,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该校机电技术教学场地,我与负责此项工作的德方教师在教学、技术、学生实习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德国职业学校在工业4.0背景下的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主要教授哪些课程。

11月15日下午,参观了慕尼黑设计职业学校,与该校艺术设计专业团队进行了互动交流。该所学校是一所综合高中,该校学生可以通过升学考试升入应用型大学深造,也可以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互通。全校设置了金属加工、玻璃加工、木材加工、摄影、陶瓷设计、服装设计等9个学习工作坊,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坊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例如,2018年学校制订了“光与孔”的设计主题,让学生在各自工作坊中按照此主题自由设计作品,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校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为学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支持。在参观过程中,我与每个工作坊的负责教师进行了交流,观摩了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

11月16日,参加了中巴职业教育研讨会。研讨会共安排了10个报告,1个分组讨论交流活动。其中,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刘立新参赞做了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的报告,Johann Holzinger做了Die Bildungsregion Miesbach的报告,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及职业教育的情况介绍。其他讲座涉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方案的制订、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中方有几位发言人介绍了中国相关职业学校办学情况和改革的相关措施。

通过参观学习我了解到,大约有六成以上的德国高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入职业学校,通过接受“双轨制”职业培训以获得技能,随后踏入职场。在德国,人们可以从326种职教培训中进行选择,范畴从钻石切割师到飞机机械师,甚至也包括烟囱清扫工。在双轨制教育体系下,学生一般每周会有三四天在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另有一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整个学习时限一般在两年到三年半之间。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主要学习外语、法律、社会和职业理论知识,而在企业里则可以接触到大量一线的实践知识。当然,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可以得到来自企业的生活补助,这笔补助的金额低于正式职工工资,但不需要缴税。对于双轨制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德国联邦政府承担其中的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二由各家企业承担。在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律后经多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07年。该法律为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保驾护航,例如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而对于企业而言,全德只有约20%的企业可以获得“双轨制职业教育”资质,因为只有这些企业通过了各行业协会依照《联邦职业教育法》进行的资格认定。

从企业层面来看,德国企业非常乐于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因为在他们看来,参与职业教育可以将商业盈利和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德国,往往只有在行业内领先的、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成为职业教育基地,也就是说,得到职业教育资质的企业,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会受到额外尊重。此外,这些企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他们一线的实操知识,更是在为自己培养优秀的潜在员工——相当一部分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留在实习单位。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这些学生无疑高度契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当然,为保障学生的权益,德国法律强调,学生和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只是一份教育合同而非职业合同。在结束培训后,学生有权选择是否留在实习企业,即使学生最终选择离开实习企业,也不需要支付这几年的培训费用。

从学生层面看,有六成左右的德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后选择进入职业学校,而不是进入大学深造。这些学生不仅来自于职业高中,许多普通文理高中的学生也选择进入职业培训体系。更有甚者,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选择退学参加职业培训。在人人都想进大学学习的中国,或许很难理解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德国是福利制国家,政府通过高税收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次,德国制造业发达,近年来以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为代表的企业更是表现抢眼,这些企业往往需要第一流的技术工人,因此经过职业培训的学生不仅非常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还是一份有体面收入的工作。最后,德国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带着博士头衔的德国人往往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他人的尊敬,但德国社会却并不因此而歧视没有经过传统高等教育的高级技术人员。

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我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有其社会文化基因,其他国家难以简单复制,应该根据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现状和学校自身情况有选择的吸收和加以利用。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刘坤

2018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