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分享 > 正文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一村多”践行产教融合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调研报告

【来源: 审核: 复核: | 发布日期:2021-05-05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推动我校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工作,赴咸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考察组于4月13-14日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学习了“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的规划、组织与实施情况,并到相关养殖、生态农业、创业实训基地实地考察交流。

一、调研对象简介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综合性公办高职院校,最早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65年,前身是华中农学院咸宁分院,自1976年以来一直从事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157人,教职工816人。

近年来,咸职努力打造创新创业型大学,全力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培养紧缺人才,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2020年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并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交流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其“培养乡土人才的咸职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中国妇女报、湖北电视台、长江云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

46FB9

二、“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项目缘起

2016年《国务院关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指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同年,咸宁职院党委书记王继成在扶贫联系点开展对口帮扶时,深深体会到“职教不进村、乡村难振兴”,另一方面学校也面临涉农类专业招生难、培养的农村农业发展急需人才“回不去,用不上,留不住”和人才培养过程资源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认识和思考,2016年底咸宁职院组织专班对咸宁市农村人才现状进行专项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建议,报省教育厅批准,并得到湖北省委人才办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2017年6月,咸宁市出台《“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列为市级重点人才培养项目。2018 年底湖北省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厅、教育厅在全省全面推广“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一村多”在湖北省全省进行推广。

(二)项目特色

1.培养对象。“一村多”培养对象与以往的大学村官不一样,主要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年龄在45 周岁以内,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有志于服务乡村建设的优秀青年农民,包括农村回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创业成功人士。

2.培养目标。“一村多”以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村创业合伙人、基层组织接班人”为目标,为每个乡村定向培养急需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被推选参加学习的农民,需与所在乡镇、村签订毕业回乡服务合同,毕业后回乡村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违约行为将纳入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并赔偿3年国家培养经费。以保证他们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成为扎根乡村的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

3.培养模式。“一村多”学员采取的是专业培养与学创一体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采取“专业+”的办法,实行“学创一体,三导师制”,从全校专业教师中鳞选和培养有农村工作经验、有较强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从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百人技术能手团”中挑选技术过硬、懂农业生产规律、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教师担任学员技能导师;从专职教师中培训和遴选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在扶贫效果显著的致富带头人择优聘请作为涉农专业创业导师,定向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一村多”学员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创新了“五位一体,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淡学旺工,学农结合。

4.培养实践。通过价值引领、文化引领、典型引领,厚植兴农富民的家国情怀和农匠文化,立德树人,培养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新型农民,增强振兴乡村的使命担当。完善专业设置,根据人才需求调研,围绕“五大振兴”,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治理需求的专业格局。充分整合政校行企院资源,实施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为“一村多”学员搭建实践教学、技术指导、创业教育、产业推广平台,并建立跟踪服务体系,通过重点培养、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措施,保障学员回乡创业、服务基层。校内建立“一村多创业街区”、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构建“乡村振兴学院—县市分院—现场教学基地”三级教学网络体系。

(三)项目成效

四年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共为咸宁市905个行政村定向培养1572名大学生。2017、2018级“一村多”学员36.12%已经成长为村级两委班子成员,34.51%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法人代表,迅速成长为一支扎根乡土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员中涌现出了“黑猪西施”、“龙虾大王”、“黄袍农夫”、“大幕羊倌”、“土鸡司令”、“蘑菇大王”等一大批创业典型一批振兴乡村的创业典型,他们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铜奖12项。“一村多”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为基层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为高职扩招进行了咸宁实践,创新了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培养乡土人才的“咸职经验”。

8512B

三、调研思考和启示

(一)精准调研,摸清学情。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一定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要下“绣花”功夫。我们可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等方法进行实际调研,先摸清学员情况,建立学员档案。寻找有爱国恋家乡,勇于担当振兴乡村的使命又愿意创业的学员,摸清这些有创业意愿的学员是谁,他们来自哪里,想从事的创新创业的项目是什么,这些项目或者创业意愿有什么特色,目前他们自身有哪些资源,还缺少哪些资源,精确识别创新创业典型对象,找准重点扶持对象。针对典型学员的特殊身份,可单独设立创新创业实验班,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精准扶持推进,争取在这些学员中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典型,并予以示范推广,争取“以点带面、不断拓展”。

(二)协同共育,共同推进。充分整合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实施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为学员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政府层面加大乡村振兴教育投入的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和有效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中的领导、组织和指导作用;学校层面加大师资投入,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研究探索“德职模式”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创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边学边创;行业层面,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优势,引入行业标准,帮助学员化解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财务、税收、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问题,提供行业信息咨询等;企业方面,除了为学员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之外,请企业能工巧匠能为学员进行专业技术和创业指导,帮助学校推进实践教学。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共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B6B7B

(三)多管齐下,确保实效。学院可多方施策,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效。

1.建立符合学员生产规律的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教学,确保学员学习、工作“两不误”。

2.完善专业设置,构建符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

3.建立跟踪服务体系,为学员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4.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教育和信息服务。

5.采用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政校行企共同参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校学习评价和创新创业成效评价相结合,思想品质、农匠精神、基层管理、创新创业意识等多维度评价相结合。

6.强化政、校、学员个人三结合管理模式,在充分发挥学员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以学校管理为主,政校双主体育人,学校与各级组织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及时反馈学员学习和表现情况。

7.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举办就业创业工作师资培训班,提升教师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融合政校行企的力量,建立师资库,将专家、能工巧匠、成功的企业家、乡村振兴带头人等纳入师资库,改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咸职模式”为我们培养“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提供了一定借鉴,我们积极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探索服务地方发展的、具有德职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使命光荣,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努力。

德州职院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专班

202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