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分享 > 正文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研修培训心得体会——邢庆民

【来源: 审核: 复核: | 发布日期:2021-08-24 】

2021年7月10日-19日,自己受学校委派参加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主办、烟台职业学院承办的山东省2021年度“双高计划”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培训项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研修培训班。此次培训学习共分“前导篇”、“浸润篇”和“渐进篇”三大模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严格,程序规范,服务细致周到,令人印象深刻并对课程思政再获更新、更深、更全理解认识。

一、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生机的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新的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文件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真正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时值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件着重强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科学内涵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基本要求,可将课程思政具体表述为: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政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隐性教育,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

三、课程思政建设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全新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基于对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与把握,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新时代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和升华。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它是把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贯穿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课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教书又育人,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突出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课程教学时,教书育人的中心目标有所变化,把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在不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德育基因和文化元素,在日常的知识学习中融入更高层次精神指引,将“立德树人”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课程思政是一种德育载体。课程思政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种载体,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德育元素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组成部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用来认识和改变世界,提高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通过课程思政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作用。

四、课程思政建设误区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并应及时修正。

(一)冲淡专业。课堂之上冲淡专业,使课程思政成为大杂烩,给学生造成误解。高校毕竟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之高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高地,既有价值塑造,也要有专业认知和能力培养,三者不可偏废。课程思政绝非其它课程的思政化,需注意课程性质的相对独立性,其实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思政元素,任课教师需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似的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淡忘主业。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形成视觉疲劳、听觉疲劳、感受疲劳,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程的全面展开,也不是为思政而思政的节节有思政,要注意点位,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三)淡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习惯单向灌输。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基本原则。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载体是课程,关键是老师,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将“干巴巴的讲解”转变为“热乎乎的教学”,认可教师应以自己坚定信念、渊博学识、高尚情操和仁爱之心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淡化教育研究,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刻理解。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是一个育人整体,学校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各门课程要共振谐调,点燃思维,唤起学生对理论的内在需求;直面问题,因材施教,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系统规划,协同努力,既立德又树人。课程思政应该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

五、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必须明确,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而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专业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工作常态,而非一时活动或一项运动;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切忌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一)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青年的成长是一门学问,是现代大学的任务。在高校学习时期,学知识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个成人成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二)尊重道德内化的本质和规律。人的德性不是天生的,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内化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在道德内化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支配作用,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模仿学习和自我强化。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现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到新水平。所以课程思政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人格、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规律、行为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求真、求美、向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智慧的人。

(三)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的使命在于完成人的成长,人的成长规律要求把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教育,传承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使学生以社会化、文明化的方式来生存。所以课程思政强化以个体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正视人的需要,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课程思政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课程导入,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开导人,利用课堂主渠道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利益观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言传更要身教,做到以行导人,强化课堂养成教育,做到管理育人,做到以事服人,对学生赋予真情实感,做到以情感人;挖掘背景资源,做到以文化人。

培训已结束,学习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党员教师,更加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更加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更加坚定自己要始终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的信念!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邢庆民